LED智能照明六种常用传感器

20190419141200-wgzx8

传感器作为信号采集和机电转换的器件,其机电技术已相当成熟,近几年来,传感器技术向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低成本化大踏步迈进。光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各种类型的传感器都可与LED照明灯具组成一个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将采集来的各种物理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可以经由集成电路化的AD(模数)转换器、MCU(微控制器)、DA(数模)转换器对所采集的信号进行智能化处理,从而控制LED照明灯具开启和关闭。并可以籍此在MCU上设定各种控制要求,控制LED灯的开关时间、亮度、显色、多彩变幻,从而达到智能照明控制的目标。

光敏传感器

20190419141200-wgzx9      

光敏传感器是比较理想的因天亮、天暗(日出、日落)时照度变化而能控制电路自动开关的电子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可根据天气、时间段和地区自动控制LED照明灯具开闭。在明亮的白天通过减少其输出功率来降低耗电量,与使用荧光灯时相比,面积为200平米的便利店最大可降低53%的耗电量,寿命也长达约5~10万小时。一般情况下,LED照明灯具的寿命为4万小时左右;发光的颜色也可采用RGB(红绿蓝)多彩变幻的方式,使灯光更多彩,气氛更活跃。

红外传感器

20190419141200-wgzx10

红外传感器是靠探测人体发射的红外线而工作的。主要原理是:人体发射的10μm左右的红外线通过菲涅尔滤光透镜增强后聚集到热释电元件PIR(被动式红外)探测器上,当人活动时,红外辐射的发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该元件就会失去电荷平衡,发生热释电效应向外释放电荷,红外传感器将透过菲涅尔滤光透镜的红外辐射能量的变化转换成电信号,即热电转换。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探测区内无人体移动时,红外感应器感应到的只是背景温度,当人体进人探测区,通过菲涅尔透镜,热释电红外感应器感应到的是人体温度与背景温度的差异,信号被采集后与系统中已存在的探测数据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真的有人等红外线源进入探测区域。

被动式红外传感器有三个关键性的元件:菲涅尔滤光透镜,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匹配低噪放大器。菲涅尔透镜有两个作用:一是聚焦作用,即将热释红外信号折射在PIR上:二是将探测区内分为若干个明区和暗区,使进入探测区的移动物体/人能以温度变化的形式在PIR上产生变化的热释红外信号。一般还会匹配低噪放大器,当探测器上的环境温度上升,尤其是接近人体正常体温(37℃)时,传感器的灵敏度下降,经由它对增益进行补偿,增加其灵敏度。输出信号可用来驱动电子开关,实现LED照明电路的开关控制。

超声波传感器
20190419141200-wgzx11

与红外传感器应用相仿的超声波传感器近年在自动探测移动物体中得到更多的应用。超声波传感器主要利用多普勒原理,通过晶振向外发射超过人体能感知的高频超声波,一般典型的选用25~40kHz波,然后控制模块检测反射回来波的频率,如果区域内有物体运动,反射波频率就会有轻微的波动,即多普勒效应,以此来判断照明区域的物体移动,从而达到控制开关的目的。

超声波的纵向振荡特性,可以在气体、液体及固体中传播,且其传播速度不同;它还有折射和反射现象,在空气中传播频率较低、衰减较快,而在固体、液体中则衰减较小、传播较远。超声波传感器正是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性。超声波传感器有敏感范围大,无视觉盲区,不受障碍物干扰等特点,已经被证明是检测小物体运动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与LED灯具组成系统可灵敏控制开关。由于超声波传感器灵敏度高,空气振动、通风采暖制冷系统及周围邻近空间的运动都会引起超声波传感器产生误触发,所以超声波传感器需要及时校准。

温度传感器

20190419141200-wgzx12     

温度传感器NTC(负温度系数)做LED灯具的过温保护被比较早的广泛应用。LED灯具如采用大功率LED光源,就必须采用多翼的铝散热器,由于室内照明用的LED灯具本身空间很小,散热问题到目前还是最大的技术瓶颈之一。LED灯具散热不爽的话,会导致LED光源因过热而早期光衰。LED灯具开启后热量还会因热空气自动上升而向灯头富集,影响电源的寿命。因此在设计LED灯具时,可以在铝散热器靠近LED光源方紧贴一个NTC,以便实时采集灯具的温度,当灯杯铝散热器温度升高时可利用此电路自动降低恒流源输出电流,使灯具降温;当灯杯铝散热器温度升高到限用设定值时自动关断LED电源,实现灯具过温保护,当温度降低后,自动再将灯开启。

声控传感器

20190419141200-wgzx13

由声音控制传感器、音频放大器、选择频道电路、延时开启电路及可控硅控制电路等组成的声控传感器(microphone array)。以声音对比结果来判断是否要启动控制电路,用调节器给定声控传感器的原始值设定,声控传感器不断地将外界声音强度与原始值做比较,当超过原始值时向控制中心传达“有音”信号,声控传感器在楼道及公共照明场所得到广泛的应用。

微波感应传感器

20190419141200-wgzx14

微波感应传感器是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设计的移动物体探测器。它以非接触方式探测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移动,继而产生相应的开关操作。当有人走进感应区内,并且达到照明需求时,感应开关自动开启,负载电器开始工作,并启动延时系统,只要人体未离开感应区,负载电器将持续工作。当人体离开感应区后,感应器开始计算延时,延时结束,感应器开关自动关闭,负载电器停止工作。真正做到安全、方便、智能、节能。

20190419141200-wgzx15

知识科普 | 从人机交互到生活场景,理解智能家居的精细化定制

站在居住者的立场,从功能的角度看家居生活,生活场景和生活动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活场景,即某人某时在某区域做某件事。例如,一家人在餐厅吃饭,男主人与朋友在客厅聊天,小孩在书房读书,等等。生活场景一般公认度很高,与房间的定义直接相关。

生活动线,即某人从一个生活场景转移到另一个生活场景的路线。例如,老人从客厅回卧室睡觉,一起看电影的客人起身如厕,女主人起床后到厨房准备早餐,等等。生活动线一般被分为三种动线:居住动线,访客动线和家务动线。

智能家居的意义在于保证每个生活场景的舒适度,同时关注在生活动线中,切换舒适场景的简便性,还需要确保整宅的安全感。

众所周知,改变环境是由各种操作相对复杂的电器来完成的。而智能系统是依据居住者的要求,用最简便的方式让电器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地点启停。因此在生活场景中和生活动线上,理解人的要求,了解环境因素,并通知相关电器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是对智能家居的基本要求。说穿了,就是将复杂的要求,转化为操作的简单。

那么首先,智能家居怎么理解人的要求呢?这要从人机交互说起。

changjing2019030405

最原始的该是墙装的控制面板了,为了不强制客户改变沿袭多年的使用习惯,它最有存在的价值,当然改变一下操作模式是必须的,因为它可以直接关联生活场景,在操作中一般不会产生质疑。墙装的控制面板还用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在智能系统里,它是最基础的智能控制单元(总线系统的特性),因此稳定性相对最高,当出现系统问题的时候可以作为基础操作。

changjing2019030406

最离不开的该是手机了,无论出门还是在家,几乎已经是手不离机,丢手机?不太可能了吧!因此手机作为懒在沙发上或赖在床上的补充控制手段,应该不可或缺。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控制方式,首要的条件该是操作界面足够“人性化”,即不用学习,拿来就用。补充条件该是快速进入。手机控制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弥补“忘了”。忘了是否关了(任何电器),可以远程确认,确认没关,可以远程去关。无论你是离开了家,还是到了另一楼层,还是到了另一个房间。

changjing2019030408

最倡导的该是语音控制了,说句户就妥了。这无疑是伟大的功能,虽然有点絮叨,“听话”该是最被大众喜欢的了。优势显而易见,当然也会并存着劣势。首先要语音唤醒,也就是要叫它的名字,听到它回答“在呢”,它才开始“听话”。其次,如果距离音箱太远,环境噪音过大,都可能会造成它“不听话”或“听不懂”,只能试试走近点,或换一种表达方式重复了。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有可能在你没叫它时,误认为需要播放“音乐”,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然这项技术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相信不久的未来,它一定是完美的智能生活伴侣。

changjing2019030407

最期盼的该是多样化探测器的加入了。现有的较比常用的探测器有:人体红外和微波探测器、指纹探测器、人脸探测器、光照探测器、温湿度探测器、空气质量探测器等等,可分为人体探测器和环境探测器。这两类探测器合理地搭配使用,可以作到“完全自动”,即不用动脑来判断,又不用动手来操作。举个例子:老人使用指纹锁进入家门时,一层开放区的空调开启到25度,一层老人房更衣室的灯打开;而女主人回家时,一层开放区和二层主卧区的空调同时开启到22度,主卧衣帽间灯打开。毋庸置疑,高质量探测器的全面应用,加上大数据的应用分析,才是智能家居的方向,也就是物联网在家居上的应用。但广泛应用的前提是探测器的探测值足够精确,应用位置足够合理,当然外形的美观也很重要。

总之,面板+手机+语音+探测的应用,加上设计师对生活场景和生活动线的把控,就可以得到“智能生活”。

理解了人机界面,就理解了人通过怎样的方式告诉智能系统“我要的场景”,并获取它是否已经正确运行的反馈信息。

changjing2019030409

对于场景设置,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了解环境。

我们自己虽然可以感觉到亮或暗、冷或热,但即感知不到精确的数据,又不知道对我们健康保障的正确指标。因此如果要让自己生活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必须借助“环境探测器”的参与。依据探测器提供的环境实时的精确数据,加上健康标准指标数值,智能家居就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相关电器来优化环境。而居住者只需要“依赖”,不需要“了解”。比如,适合读书的最低照度;适合睡眠的温度,保证健康的空气质量等等。当然还有安全隐患的探测,如火灾,漏气,漏水,漏电等等,也是环境探测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报警提示以确保及时处置。

环境探测,是生活无忧的前提,也是智能家居的必要条件。当然有些探测器可能需要特殊安装,也可能在日常使用的电器中已经存在,只要安装位置合理,就可以收集正确且精确的数据,就可以利用在智能家居的系统中,作为了解环境因素的手段。

智能家居,通过环境探测器这个“感知器官”主动感知环境,如同增强人的五官;通过面板、手机、语音和人体探测器这些“接受器官”来被动接受来自人的需要,如同延长了人的四肢。接下来由“微电脑”将感知和接受到的这些内部信息,同时可能会辅助以来自“云”的外部信息,经过分析后,将优化了的“生活场景”告知相关电器进入恰如其分的工作状态,完成了人的大脑不可能完成的“运算”。

changjing2019030401

接下来,就该明确“生活场景”了。说得通俗点,就是与生活状态相匹配的电器如何运行,以确保环境在某时某地某人干某事时,安全、健康、舒适。这四某就是生活的四要素,它与场景的设置紧密相关。

①在哪——已经规划好的生活空间:客厅、餐厅、卧室、书房、卫生间等。这些生活空间又分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

②干什么——看电视、吃饭、睡觉、看书、如厕等日常生活状态。

③什么时间——白天还是夜里,每天还是每周,冬天还是夏天。

④谁——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成员和临时访客。

对于场景的设置,与生活四要素密不可分。其方法和步骤如下:

方法:根据四要素,优化每一个场景的表达方式(名称或图形)——让居住者操作方便,并配置与之相关电器的运行状态——让居住环境安全、健康、舒适。

步骤:从共识的基础场景开始,然后在实际应用中再逐渐精细化到定制场景。装修结束,刚刚入住时,设计师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居住者的生活习惯,设计师要依据大众的生活模式和以往的设计经验,同时要顾及居住者是智能家居系统的“新手”这一特征,设置“基础场景”。应用中,居住者适应了基础场景的操作,发现了这些场景与个人习惯的差异,察觉了操作的不便,此时精细化地定制就可以开始了。

changjing2019030402

基础场景,始于“在哪”和“干什么”的相互关联。

例如,卧室一定是用来睡觉的,关联的场景无非是“睡眠”、“起夜”、“晨起”、“离开”,附加的场景也与该与卧室的布局相关联。如果有书桌在床边,当然该附加“阅读”场景,如果有电视机在墙上,就需要“电视”场景。

基础场景,深入于对“什么时间”应用,这部分来自于设计师的经验,及对环境细节的把控。

例如,最简单的当属“晨起”场景了,如果每天定时为早六点,周末的懒觉怎么办!如果公卫有窗,白天的光线足够,同样是“如厕”场景,白天可以只打开排气扇,晚上才同时打开厕灯。至于“会客场景”,如果窗外的风景如画,即便是阳光灿烂的白天也该打开遮光的纱帘,如果别墅之间的距离过近,白天就该关上纱帘,晚上甚至要关上布帘。

changjing2019030403

基础场景,细化于对“谁”的理解。对于私密空间,在没有充分了解居住者习惯之前,只能细化到居住者的类型:老人、孩子或成年男女。

公共空间就需要着重考虑共识的基础场景。即便在后续的精细化定制过程中,要充分满足个性化的需要,也该只考虑在手机等辅助界面来完成。

基础场景,必须防患误操作——先本地,再异地,最后异层,以操作的结果能被“看到”为最佳。尤其是在公共空间。

例如,在公卫外,不要设置对卫生间操作的场景,避免有人在如厕时被误关灯。在厨房,不要设置对门外餐厅和起居厅操作的场景,以免新来的保姆按了面板,发现厨房的灯不亮会反复操作。尤其在楼梯口设置“离开本层”时,不要对封闭的房间进行操作。

changjing2019030404

当然,在智能面板上的操作指示应该尽量明晰,但也只能是场景名称或图形,理解的方式可能会因人而异。因此为了减少误操作,场景设置必须尽量避免误操作。

精细化定制的程度,取决于居住者自己发现的真实困境。只有理解了真正的需求,才能定制出适合的调整方案。

多年的经验表明,只有将生活四要素融入场景设置,先基础后定制,才能让智能家居发挥到淋漓尽致,才能让使用者体验到智能家居的伟大。

数据爆炸时代 物联网的数据市场有多大?

date2019022201

来源:物联之家网

现在,我们的冰箱可以告诉我们牛奶不多了,我们的门铃可以记录我们的访客,我们的音箱系统也可以“意外”地在网上订购玩具,而这些在十年前似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我们现在正处于物联网时代,在这里,这些设备已经普及开来,并且几乎无处不在。

物联网通常是指将网络添加到以前未启用网络的日常物品或设备。正如物联网创始企业Nest的创始人Tony Fadell评论的那样,物联网的一个标志是在“不受欢迎”的,有时又很“实用”的设备上工作(比如烟雾探测器、门铃和其他传感器),并通过网络连接添加前所未有的功能。

虽然消费者物联网因智能音箱、电视和家用电器的普及而备受关注,但随着企业利用网络跟踪昂贵资产并优化物流和制造,物联网也已经进入了广泛的企业中。

物联网在设备数量、产生收入和产生数据方面的增长令人震惊,但大多数预测都预计增长还会加速。预计2020年连网设备的数量将增长至500亿台,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销售的年收入将达到1.6万亿美元以上。

但或许最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产生的数据量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4 ZB,而2013年仅为0.1 ZB。

在深入研究数据之前,值得花一点时间阐明我们认为哪些是物联网设备,以及哪些不是。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的定义是,即传统上不连接到网络的设备(“哑”设备),但现在已连接到网络,从而启用了一组新的应用。

例如,即使智能手机和电脑支持互联网,我们也不认为它们是物联网设备,因为它们“传统上”就是这样。另一方面,在本文中,支持互联网的烤箱将被视为物联网设备,因为该设备通常没有连接互联网。

考虑到这个定义,物联网市场的增长速度到底有多快?任何市场预测机构都有许多相互竞争的统计数据和预测,但所有这些数据和预测都表明增长速度非常快,甚至可能加速。

根据宽带和电视提供商行业协会(NCTA)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连网设备的安装数量预计将增长到500亿台以上,比2012年增长近500 %。

几乎每一个市场预测都显示,该行业在未来十年将增长到万亿美元以上。市场研究企业IoT Analytics的一个更保守的估计认为,到2025年,这个行业将增长到1.6万亿美元。

如果到2025年的1.6万亿美元收入似乎是一个激进的预测,那么请记住,到那一年,麦肯锡估计市场将达到6.1万亿美元,IDC估计7.1万亿美元,思科估计14.4万亿美元。

一个市场如何在十年内从相对较小的产业发展到几万亿美元的大产业?鉴于物联网的目标是用网络替代品取代经济中的每一项资产,该行业正在瞄准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消费者与企业

物联网不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而且还面向消费者和企业设备和应用。虽然消费者物联网设备经常受到大众媒体的关注,但企业物联网有潜力改变经济中几乎所有行业的运营。

在消费者方面,什么是最受欢迎的物联网设备?市场研究企业Walker Sands的一份报告显示了2017年美国家庭中各种连网设备的拥有量。虽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严格意义不算是 “物联网”设备,但它们也包含在下表中以供参考。

date2019022202

虽然不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那样受欢迎,但在美国超过20%的家庭中都可以找到流媒体设备、家庭自动化和智能音箱等最受欢迎的物联网设备。

让预测物联网市场规模变得困难的部分原因是,其中一些类别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以智能音箱为例,几年前几乎不存在的一个类别可能在2018年售出了5600万台,比2016年的销量增长了八倍,这是因为科技巨头亚马逊、谷歌和苹果已经进入了这个巨大的类别。

智能音箱可能会成为一个异常快速增长的类别,但它并不是唯一一个。例如,电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从“哑”屏幕发展到可以通过直接功能或流媒体设备播放网络视频的显示器。而且有充分理由相信,在未来,几乎所有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的消费者设备都会如此。

在企业中,物联网提高效率的承诺,是物联网在未来十年可能成为数万亿美元产业的预测基础之一。三十年前,了解您的资产在哪里,它们在做什么,错在哪里,这些都是成本高昂的问题。如今,鉴于低成本传感器和网络连接的激增,这种问题答案已经司空见惯。

企业中的物联网有三种主要使用情形:

▲监控和诊断:通过实时监控和诊断提高机器可用性。

▲预测性维护:实时获取通知并诊断警报和异常,以加速问题响应,而不会影响生产。

▲工业安全: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前,找出问题的根源,避免代价高昂的停机时间。

除了个别企业接受物联网之外,我们还看到以物联网为核心的大规模工业项目。研究企业IoT Analytics汇编了一份由1600个已知工业物联网项目组成的列表,并根据这些列表对它们进行了分类:

date2019022203

工业物联网中的最大类别是智慧城市,它通常涉及交通监控、停车管理和其他应用项目,这些项目可以让政府分析其城市的运作情况。排在前三位的工业物联网使用案例是连网工业(非工厂环境中的物联网设备,如采矿作业)和连网建筑(通常使用监控来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

数据来了

无论是面向消费者、企业还是工业,物联网设备本身都会产生大量数据。正如预期的那样,考虑到物联网市场的急剧增长,物联网产生的数据量将是巨大的。

IDC表示,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目前正从2013年的0.1 ZB增长到2020年的4.4 ZB。

根据这一估计,物联网设备生成的数据在短短七年内增长了近50倍,这给负责管理这些数据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物联网执行官Steve Wilkes强调了企业因物联网数据爆炸而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

▲数据集成:将新创建的物联网数据与其他企业数据源(如日志文件、消息提示和事务数据)结合使用。

▲数据管理:目前,全球没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来满足物联网设备未来的预期数据存储需求。创建一个数据管理流程来决定存储什么数据以及如何访问数据进行分析,这将为这些企业带来重大决策。

▲数据安全:物联网设备可以捕获消费者的高度个人数据和企业的高度专有数据。正如过去十年黑客行为所证明的那样——只要有数据,肯定会有人试图窃取这些数据。

结论

所有人都认为,物联网的增长将是指数级的,同时,预计在十年内物联网市场将从几千亿美元增长到一万亿美元以上。像智能音箱这样一个类别,几年前还是一个小市场,现在在世界各地的家庭中随处可见。随着企业投资于资产管理,未来这些资产将越来越具备监控、维护和优化目的的网络功能。

物联网革命就在这里,而且它只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所有这些连网设备都有一个巨大的副产品,那就是数据。创建和部署物联网设备的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发现他们不仅在思考如何使用物联网设备,而且还在思考如何处理数据以及如何保护数据免受威胁。

屏幕颗粒感的战争:8K依旧不是终点

当你坐在广州体育中心的办公楼里,抬头看到的是车水马龙的天河路以及对面巨大的正在播放最新广告的LED屏幕。当你盯着这块屏幕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块屏幕显示的影像和你手机上有巨大的差别,你会感受到那块隔了一条马路的屏幕具有明显的颗粒感。而你眼前的配备了视网膜屏的iPhone手机,显示的画面却无比细腻。

又或者是当你在游玩诸如《我的世界》、《像素战争》等像素风游戏时,虽然情怀得到满足,但挥动武器时发现,一块块明显的色块堆积在一起,刀刃亦不够平滑。这样的锯齿严重,颗粒明显的画面却实在称不上好。

8k2018070501

那么,颗粒感从何而来?实际上,颗粒感的形成与画面以及屏幕的分辨率有关。在手机或电视机等显示设备已经得到基本普及的现代社会,分辨率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的词汇。早些年,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有720P、1080P,而现在更主流的说法是2K、4K、8K等。

这里提到的分辨率一般是屏幕分辨率,指的是屏幕每行的像素点数*每列的像素点数。直观的讲,如果一块屏幕的分辨率是1080P,那么这块屏幕上每行有1080个像素点,每列有1920个像素点。而所谓的像素点 ,就是发光元件中最小的独立单元。

众所周知,一款尺寸相同,也就是对角线长度相同的屏幕,分辨率越大,显示的画面就会越清晰,因为在单位面积内,越大的分辨率含有的像素点就越多,那么画面所能够容纳的信息也就越多。同理,在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尺寸越小的屏幕显示的画面也就越细腻。这个形容单位面积内,拥有的像素点多少的概念就是像素密度。像素密度越大,那显示的画面也就越细腻,因此像素密度是造成手机、电视机以及户外LED显示效果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手机和电视机屏幕在显示效果上的差异可以忽略,因为影响人眼对颗粒感的感知的因素还有距离。当人从较远的距离观看时,电视机屏幕的像素点会缩小到肉眼难以分辨的程度,因此不会产生颗粒感。而电视作为远场观看设备,观看距离一般在3米以上, 手机则小于0.5米。另外,即使在尺寸和分辨率同样大小的情况下,由于厂商的技术方案不同,也会造成清晰度的差异。

实际上,自显示设备面世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与颗粒感的战争。比如触屏智能机出现早期,手机的分辨率一般只有960*640dpi,甚至更小,而随着颗粒感战争日渐深入,分辨率从HD高清到FHD全高清再到UHD超高清。在分辨率的发展上,人类可以说从未停止脚步。

2007年发的iPhone4,更是将960*640的分辨率压缩到3.5英寸的屏幕里,像素密度达到经典的328ppi。如今,400ppi以上的像素密度已经是手机行业的标配。在6月27日,国际新型显示技术展上,国内京东方带来了8K超高清显示解决方案让8K在技术层面得以实现。

尽管8K未在消费层面进行普及,但在颗粒感战争中,确实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8K基本能够去除颗粒感,同时8K是4K的4倍,是1080P的16倍,因此能够实现更大的屏幕尺寸而不丢失画面的细腻程度。在观看3D电影时,更大的屏幕尺寸带来的是更为强烈的沉浸感。

8k2018070502

不过尽管颗粒感战争在液晶电视显示上可以暂告一段落,但在其他行业远远未够。比如激光电视,尽管激光电视因为液晶电视的成本问题而在大屏市场分得一杯羹,但是随着屏幕尺寸扩大,与之不相匹配的分辨率,让激光电视的观感并未有明显提升。即便配备了4K分辨率,激光电视除了大依然一无是处。因此在大尺寸屏幕下,8K无疑是激光电视的救星。

而对于火热的VR而言同样如此,VR通过包裹人的视野来达到沉浸的效果,但归根究底,VR设备依旧由屏幕组成。而由于VR设备比其他显示设备距离人的眼球更近,因此低分辨率对VR设备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目前的VR设备的分辨率普遍为2K,但根据人眼生物特性来看,人眼的极限分辨力为每度60个像素,人单眼横向视角约150度,上下视角约120度,所以要达到真实的门槛的话,VR的分辨率至少要达到8K,如果要追求更加极致的视网膜效果,分辨率必须达到16K。

另外,由于眼球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因此刷新率也会对清晰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在VR方面,这个最低的门槛是90hz,而保证足够真实的效果,刷新率要达到150hz到240hz。目前,VR的技术难点在于,保证高分辨率的同时将屏幕做小,并且提升刷新率。可以预见,VR显示尚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在安防方面,高分辨率的摄像头将会为家庭监控以及城市天网系统带来更高的可靠性。通过高清的画面可以清晰的查看家庭环境,同时在查找犯罪嫌疑人时,可以通过放大画面,而不对清晰度产生太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安系统的办案效率。

可以说,人类的颗粒感战争远远未到停止的时候。

涨知识:快速认识弱电布线施工技术、方法、工具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常用的小技巧、小方法、小工具,适合新人学习,快速掌握

一、水晶头

水晶头是一种能沿固定方向插入并自动防止脱落的塑料接头,俗称“水晶头”,专业术语为RJ-45连接器(RJ-45是一种网络接口规范,类似的还有RJ-11接口,就是我们平常所用的“电话接口”,用来连接电话线)。之所把它称之为“水晶头”,是因为它的外表晶莹透亮的原因。水晶头适用于设备间或水平子系统的现场端接,外壳材料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每条双绞线两头通过安装水晶头与网卡和交换机相连。

buxian2018070401

A类B类水晶头制作方式

我们一般有两种排线规则。一种是T568B,一种是T568A,大多数我们使用的都是B类接法。具体排线方法是:T568B:“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T568A:“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制作网线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直连接法,两端B类水晶头;但是特殊情况,如双机直接互联和网络转接时需要用交叉连接法,一端按B类一端按A类。制作过程:左手拿线,线头朝外,顺序是从左到右数,右手拿插头,金属簧片朝上插入线芯。因为它有8个铜片,我们一般在网线钳上会看到8p才是压网线的口,而电话线由于只需要两根,所以一般采用的是4p或者6p的水晶头,区别与网线水晶头只是大小不一样。

buxian2018070402

水晶头+护套爪子=完美

二、网络模块

网络模块那又是什么呢?我相信每个人家里都有,但是就是没有自己动手装过,这个还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每个模块上都会有提示A/B类线的颜色对应排序方法,将线依次卡进去就行了,另外一端只需要做一个B类的水晶头插在交换机上就行了。

buxian2018070403

网络模块

三、双绞线

双绞线我们俗称网线,市场上主流有五类和6类,6类比较贵,当然屏蔽性较好,特殊环境中使用较多。当然剥开线以后里面是差不多的,8根线,两两相绞,颜色各不相同。四对颜色分别为:橙白,橙,绿白,绿,蓝白,蓝,棕白,棕。目前我们设备上大多数都是百兆网口,所以其实8根线我们只用了4根,1、2、3、6四根:橙白,橙,绿白,绿。铜芯的质量直接反映网线质量,所以经常看得到有些人给你接网线的时候只接了4根,而在公司内部呢,我们经常会将剩下的四根用来当电话线,哈哈,懒么!

buxian2018070404

各种网线

四、网线钳

网线钳功能都比较齐全一般都带有压电话线和网线的口,而且带有剥网线刀口和剪刀。能制作RJ45网络线接、RJ11电话线接头、4P电话线接头。集成网线钳所有功能,能方便进行切断、压线、剥线等操作。经硬化及染黑处理,体型轻巧且坚固。关键是这个比较便宜家里备一把后期有问题随时自己搞定。使用很简单,到手就会用。网上一搜也是一大萝。

buxian2018070405

网线钳

五、寻线仪

最后网线做好以后我们需要判断一下这根网线是否好的,我们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个工具—寻线仪。这个工具既能用来测线,又可以寻线,这个工具可以说做弱电人必备的一个工具,好用不贵。既可以测量网线也可以测电话线,将做好的水晶头插在仪器上以后指示灯会提示每根线是否正常通讯。

buxian2018070406

寻测线仪

华为发布全球首个ICT融合一朵云FusionCloud 6.3

华为在荷兰举行的运营商IT全球技术峰会上重磅发布全球首个ICT融合一朵云FusionCloud 6.3解决方案,用“一朵云”和“全栈云服务”助力运营商构建数字未来。

当前虚拟化程度居高不下,大部分运营商并没有享受到云化带来的种种好处。唯有彻底向IT资源云服务化转型,并构建以“一朵云”为目标的使能资源融合、应用融合、数据融合的ICT基础设施平台,云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华为基于FusionCloud 6.3的新一代运营商私有云,作为全球首个ICT融合一朵云架构,率先通过一云多池实现运营商内部IT应用、外部创新业务应用、电信网络应用运行在统一云平台,从而统一管理所有资源池;同时通过提供业界最多的IaaS+PaaS+DaaS全栈云服务,最高可提供多达40+服务类型,帮助运营商关键核心业务和重载业务轻松上云。创新应用云上开发、测试和生产环境所需的消息、缓存、数据库等中间件服务实现小时级部署,微服务组件和容器化能力让应用实现分钟级发放、秒级弹缩。

此外,华为FusionCloud 6.3能够帮助运营商整合IT和CT的多种数据源,提供OLAP(联机分析处理)需要的离线分析、流处理分析、实时检索、融合数仓等能力和OLTP(联机事务处理)需要的Oracle、MySql、SqlServer等多种数据访问能力,以As-A-Service的使用方式提供给客户,供不同的业务分析需求灵活调用。全新的PaaS服务和新增云服务目录功能,让运营商ISV应用的服务化快速接入,为运营商业务部门提供业务创新的生态环境。

作为全球唯一提供多类型灾备服务的解决方案,FusionCloud 6.3还可为不同业务部门提供本地、同城、跨地域容灾、云主机高可用、跨云备份等灾备服务,保障业务永续。凭借业界唯一的公有云私有云统一架构,实现用户线上线下一致体验,支持运营商向混合云架构平滑演进。

华为发布全球首个ICT融合一朵云FusionCloud 6.3

huawei2018062602

华为运营商数据中心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蒋雪表示:

“华为ICT融合一朵云FusionCloud 6.3解决方案的目标是提供覆盖IaaS、PaaS、DaaS的全栈云服务,以及业界最丰富的云服务种类,帮助用户建设自己的‘内部公有云’。通过开放的分布式与混合云架构,以统一云平台支持电信网络业务,IT支撑系统,创新类业务以及2B业务场景云化转型,帮助客户缩短TTM,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生命周期TCO。”

作为全球领先的ICT解决方案提供者,华为将持续通过创新的IT产品与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构建开放解耦的云架构,帮助运营商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应用提供稳定性和敏捷性的IT云服务,助力运营商从容应对数字化转型。

在6月27-29日即将举行的世界移动大会上海站(2018MWCS)期间,华为将会首次面向运营商展示基于FusionCloud的ICT融合云解决方案。

想象一下梅西在桌上跑,AR看球了解一下呗?

大家好我是小编,最近俄罗斯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大家除了用电视机看,用电脑,用我们昨天晚上发的投影仪看,还有什么更酷炫的看球技巧?

今天就不得不聊一下最近发现的一套全新的AR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拍摄足球比赛的 2D 视频,然后以 3D 形式重建,这样就可以让你在任意桌面上欣赏比赛视频(假设你家有某种增强现实设备——当然,不出意外的话,你肯定没有这种设备)。

foot2018062301

虽然它还远未达到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效果可能好过在电视前看足球比赛。“Soccer On Your Tabletop”系统会输入足球比赛视频,然后仔细观看,追踪每一位球员和他们的动作。球员的图像会被映射到“提取自足球视频比赛”的 3D 模型上,然后叠加到有关整个球场的 3D 重建图像上。基本上,这套系统的逼真程度超过了《FIFA 18》,而且会产生某种微型混合效果。

考虑到源数据是低分辨率和动态的 2D 图像,因此,可靠地重建每一位球员逼真且精确的 3D 姿势,绝对是一项令人赞叹不已的成就。

foot2018062302

当然,这套系统现在还远未达到完美。有人甚至可能会说它没什么用处。人物的姿势会被计算出来,因此球员们会来回跳动,但球并不是无所不在,所以看起来就好像是球员在球场上跳舞。

但整个创意仍然非常好,如果解决了射门捕捉问题,那么还是有实现可能的。假如这套系统可以基于多个角度消化整场比赛(它可以直接从网络中获取视频片段资源),你就可以在真实比赛结束后几分钟内以 3D 形式回放比赛过程。

不仅如此,能够聚在球场中央位置周围并从多个角度观看比赛,难道不是很酷的体验吗?我始终认为,在电视上观看体育赛事的最糟糕之处在于,每个人只能坐在沙发上,盯着一个方向看,而且看到的也是完全一样的东西。让观众坐在球场四周,选好自己支持的一方,然后从不同角度观看并分析战术,无疑是非常奇妙的体验!

foot2018062303

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就是让某个人发明一套完美且价格低廉的全息显示系统,能从各个角度工作,同时用户从中调配。

foot2018062304

这项研究是 Facebook、谷歌和华盛顿大学之间合作的成果,目前正在犹他州盐湖城举行的 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CVPR)大会 上亮相,有兴趣的可以持续关注我们。

5G“前夜”,室内数字化覆盖如何担当网络“主角”?

5G组网标准的出炉,

正式拉开了5G商用序幕。

在5G“前夜”,

室内覆盖仍然是网络覆盖的难点和重点。

在传统DAS系统无法承担5G室内覆盖的情况下,

有源室分系统等数字化室内覆盖方案,

将如何担当5G室内覆盖的重要手段?

5g2018062004

与4G时代类似,5G时代70%以上的新业务将发生在室内。因此,无线网络覆盖从室外走向室内覆盖、精细化管理运营备受关注。5G主要工作于3.5GHz、4.9GHz和高频段,传统DAS的无源器件无法支持,且5G频段在馈线环节传输损耗太大,传统DAS系统在面向5G演进时已经出现巨大的瓶颈,业务发展和用户体验需求呼唤技术变革,有源室分系统等具有多种技术优势的数字化室内覆盖方案因此成为5G时代运营商室内覆盖必由之路。

早在2016年底中国移动就要求新建室内场景的90%用数字化室内覆盖方案。中国电信2017年下半年发布室内建网标准,要求支持5G演进能力。中国联通也要求未来建设数字化室内覆盖。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大唐等系统设备商以及传统的DAS厂商,都在向数字化室内覆盖方案前进。

5G时代,传统DAS遭遇困境

目前运营商解决室内覆盖的主要方案为建设室内无源分布式天线系统(DAS),传统DAS方案具有成熟度高的特点,设计阶段考虑充分全面,后期新增网络可通过直接合路完成网络覆盖,具有简单有效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等优点,同时也存在以下缺点。

在大中型室分场景中,馈线、无源器件、天线数量多,施工安装难度大,对快速覆盖和隐蔽覆盖实现难度大,发生问题或故障后整改难度较大;多网共用分布系统时,多系统隔离需依赖无源器件完成,一旦使用不合格无源器件,容易出现系统干扰;传统DAS难以保证LTE MIMO双路平衡,新建站点的节点多,设计、施工难以保证双路平衡,改造站点新建一路利旧一路方案由于早期方案缺失、器件老化及物业协调等原因进行LTE改造更难保证双路平衡;馈线、无源器件、天线都是哑设备,无法主动发现故障,且排查难度大;系统安装完成后,如果遇到搬迁或拆除等情况,馈线及器件拆除工作量大,难以完全利旧复用。

而在5G即将到来的现在,室内系统能否支持5G网络,平滑演进至5G,已经成为衡量室内覆盖方案的关键。遗憾的是,目前DAS系统支持的最高频段为2.7GHz左右,无法支持5G网络。所以为了适应5G的需求,运营商也必将重视室内数字化覆盖方案的建设。

室内数字化覆盖方案规模发展

为了解决传统室分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考虑未来的技术演进,运营商开始重视室内数字化覆盖解决方案的建设,目前运营商室内数字化覆盖方案主要包括有源室分系统和飞基站(即企业级Femto)等。

飞基站即企业级Femto,为运营商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公共场所室内覆盖解决方案。一体化皮基站的设备集成了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一台设备即为单个基站。飞基站目前国内主要厂家包括飞峰、博威、中兴、三元达、大唐等。

飞基站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即插即用、自配置、易于安装和维护等优点。设备可以安装在墙面上,不需要建设机房,增加了网络部署的灵活性,降低了站点租赁费用,实现站点快速补盲、吸热。一体化皮基站可以通过PON网络直连核心网EPC,也可以通过网关接入。飞基站组网特点如下。

面积不可过大,单台覆盖面积1500平方米以内,建议面积100~800平方米;用户数不可过多,高峰4G用户数在100人以内;场景业务量较高且需要重点保障,提高投资效益;部署设备不可过多,单个场景1~2台设备;减少或避免穿墙损耗,覆盖15平方米左右,最多考虑穿透一堵墙。

结合飞基站覆盖能力、设备容量、组网结构等方面分析,建议飞基站应用于营业厅、SOHO、封闭/半封闭会议室等中小型室内场景的部署、补盲或热点分流。

有源室分系统由基带单元(BBU)、扩展单元和远端单元组成,基带单元与扩展单元通过光纤连接,扩展单元与远端单元通过网线或光电复合缆连接,是一种新型室内覆盖解决方案。有源室分系统各厂家设备情况见表1。

5g2018062001

以华为的LampSite为例,其由BBU、RHub和pRRU组成。如图所示,通过光纤连接BBU、RHub,实现对移动通信基带信号的室分主干层传递,在平层通过网线或光纤接入pRRU,实现末端室分覆盖。其中RHub和pRRU体积小、重量轻,支持多模演进,软件实现小区分裂,监控到末端天线。RHub可安装在机柜、机架和机箱(占1U空间),也可挂墙安装;pRRU可安装在室内墙面、室内天花板、吊顶扣板上。

5g2018062005

图 LampSite解决方案组网

根据有源室分系统的技术特点及现网实际工程应用情况,其具有以下特点。新增系统方便,可利旧原系统,网络可平衡升级至5G,兼容性强;光纤/网线传输,设备美化,施工协调简单,可吊顶或挂墙安装;单台设备支持MIMO,速率提升显著。户话务贡献能力高(单用户话务贡献能力是无源室分系统的1.2~1.6倍,单位面积话务贡献业务是无源室分系统的1.16~18倍),用户体验好(下行速率近8~13倍于无源室分系统,上行速率3~5倍于无源室分系统);分布式皮基站可通过软件实现小区合并、分裂,灵活地应对容量变化;与宏站共网管,系统监控无盲区,可快速准确定位系统、设备故障,方便运维。

结合有源室分系统技术特点、覆盖能力、网络兼容性、设备容量分析,有源室分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室内场景(交通枢纽、写字楼、商场、大型场馆、医院、校园等)或重要场景(政府机关等)。

室内数字化覆盖方案,实际工程效果及商用情况

表2  有源室分系统与传统DAS对比分析

5g2018062002

2018062003

飞基站由于其覆盖能力、设备容量、组网结构等特性,主要用于封闭/半封闭等小型场景的部署、补盲或热点分流。目前主要在部分运营商商用,在未来5G时代主要作为室内覆盖的补充手段。有源室分系统和传统DAS的技术特点及现网实际工程应用情况对比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有源室分系统方案除长期工作的可靠性方面仍需时间观察验证,以及在中小型建设场景中投资效益稍逊传统DAS外,在5G兼容性、组网方案、工程实施、维护网优等各方面都优于传统DAS。

由于有源室分系统的各种优点,现网已大量部署,其网络性能稳定,可以满足运营商的网络建设质量和容量的需求。在国内运营商已现网部署及计划开始的室内覆盖中,大量采用有源分布系统,尤其是大型场馆、交通枢纽、高等院校、大型商场等所有高价值高流量区域新建的室内覆盖系统场景。

室内数字化覆盖方案覆盖建设成本

有源室分系统具有与5G兼容、施工方便、速率高、用户感知好、可视可控等优势,是运营商在5G时代的主要室内覆盖方案。之前有源室分系统造价较高,成为规模推广的主要阻碍,在近1~2年运营商大力推动下,各厂家的造价下降30%左右,有源室分系统造价差距已与传统DAS逐渐缩小。

通过对已经部署有源室分系统的综合造价调研,在实现相同覆盖效果的前提下,各个典型场景有源室分系统相对于传统无源室分系统的造价系数在1~1.3之间:机场、车站、体育馆、展览馆等开阔场景两者造价基本持平,写字楼、办公楼、高校教学楼等隔断较多场景造价对比造价系数接近1.3。

未来随着有源室分系统规模的扩大,其造价可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而且相对传统DAS,有源室分可以灵活增加新系统(造价约第一套的45%)且和即将到来的5G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升级性,有源室分系统是未来室内覆盖建设的趋势。

未来,室内数字化方案是网络发展的主角

目前,运营商新建的室内覆盖系统,以室内数字化方案为主。此外,由于DAS的无源器件支持最高频段为2.7GHz左右无法支持5G网络(主要工作于3.5GHz和4.9GHz),此外,过高的频段在馈线中传输损耗太大,因此传统DAS无法承担5G室分覆盖的重任。有源室分系统具有施工方便、速率高、用户感知好、可视可控、与5G兼容的优势,是运营商在5G时代的主要室分覆盖方案。

同时,运营商出于网络设备利用,投资效率等因素的考虑,以及5G主要作为容量吸收层会与4G长期共存,因此原有DAS系统不会很快拆除。此外,DAS室内覆盖系统在电梯、地下停车场、城中村等低流量场景仍具有重要的地位,未来仍将作为4G室内低流量场景补盲的室内覆盖手段存在。

因此,在5G商用进程推动下,有源室分系统必然到规模发展时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室内数字化方案将与DAS共存,在新建室内覆盖尤其是5G室内覆盖的规模上会取代曾经DAS在室内覆盖的地位。

在5G“前夜”,室内覆盖仍然是网络覆盖的难点和重点。在传统DAS系统无法承担5G室内覆盖的情况下,有源室分系统等数字化室内覆盖方案成为了5G室内覆盖的重要手段,由于其新增系统方便,平衡升级5G,施工快捷简单、速率高,小区合并分裂方便,可视可控等优势已在现网规模部署,未来在新建5G室内覆盖上会取代曾经DAS在室内覆盖的地位。但作为有源设备,长期稳定性可靠性仍需现网长时间观察验证,同时运维也需要注意供电、用电的安全。此外,有源室内分布系统在多运营商共建共享情况下的系统集成数量、干扰隔离等问题需厂商进一步研究提升。